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已经在10号圆满结束。

在6天的展期中,共吸引了全球3000多家企业参展,按年计累计意向成交711.3亿美元。

除了展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高水平以外,在进博会上,头发菌还看到了脱发者的希望。

11月5日,最新的植发手术辅助机器人ARTAS亮相进博会。

该设备已经获得FDA和NMPA批准,用于微创植发手术,在一小时内就可以帮助患者植发1500根。

据工作人员介绍,取发后要保持毛囊完整,才能保证头发移植之后能够成活,人为取发可能会造成较大损伤。

而取发系统能在单次手术中精确提取数千单位的毛囊,移植的头发成活率可达95%以上。

据介绍,传统医生需要经过3到4年的历练才能熟练植发,而这款机器人经过5到6次的训练就能上岗。

其实植发机器人对大家来说并不是新鲜事了,早在2007年的时候,植发机器人的概念就火过一阵。

但当时的世界毛发移植大会通过检验机器人提取毛囊的成功率发现,其70%的成功率比人工操作还要低,且有一小半毛囊还出现折损,因此机器人植发无疾而终。

而现在的植发机器人已经取得了95%的成功率,因此ARTAS也成为了进博会上风头最盛的“网红”。

那么,什么是植发机器人,它又是怎么进行植发的呢?

下面就快跟头发菌来瞅瞅吧~

植发机器人是如何植发的?

植发机器人英文名为叫The Restoration Robotics ARTAS system。

主要是由钻取针、头发固定装置和主控计算机这三部分组成。

大家都知道,咱们人工植发手术主要分为:毛囊提取、毛囊分离、毛囊种植三个环节。

主要是由专业医师运用精密仪器,提取手术者后枕部的毛囊,经过精细分离后种植在脱发部位。

而ARTAS植发机器人是什么骚操作呢~

它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

患者坐在座椅上面部朝下,专业技师和医生协助安装头皮张力固定器,之后机器人的专业机械臂会在头皮固定器范围内取出毛囊。

它的优势主要在于能够利用两组镜头及特殊软件,分析评估毛囊状态,然后摘取适合移植的毛囊。其3D智能建模效果可见,能够智能演算精准打孔后自动提取。

与医生手工操作相比,机器人独有的皮肤定位张紧器和专利双针系统,可以实现精准微创。

并且有自动模式与手控模式双控制系统,医生可随时介入并监控手术过程,在保持精准度的同时可降低人工疲劳。

但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个植发机器人操作的只是毛囊提取这一步,并没有后续的分离、种植毛囊的功能。

没错,接下来的步骤都是需要人工完成的。

同时在取毛囊的过程中还需要人工卸下和安装头皮张力固定器,处理钻头是否通畅等问题。

所以,除了上面这些优势,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植发机器人有哪些缺点。

植发机器人的缺点

目前,植发机器人的大范围推广仍有一段路需要走,它目前得不到广泛应用的原因,主要有下面三点:

1、目前只能提取毛囊

上文中我们提到过,植发机器人目前能够操作的只有毛囊提取这一个步骤。

剩下的还是要人工来完成,所以并没有减少太多人工成本。

因此,这也是植发机器人最大的缺陷。

与其说是植发机器人,不如说是“植发辅助机器人”更为准确。

2、 缺乏专业操作人才

植发机器人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其必须熟悉系统及机器,全 程监视显示器,配合手术完成。

目前国内的植发医护人才本就是稀缺资源,经过专业操作机器人培训的就更稀有了。

所以,人才的稀缺也是制约植发机器人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3、费用较为昂贵

此外,植发机器人的高昂费用也“劝退”了很多人。

据悉,一台植发机器人售价为1200万人民币左右,平均每植1根头发花费40-60元人民币,而传统人工植发只要10-20元/根。

以种植毛囊数最少的发际线种植项目为例,一般需要种植1000-2000左右的毛囊,机器人植发最高要12万元,传统人工方式最高只需4万元。

就更不用说更大面积的其他脱发区域了,因此仅仅从费用来看,就注定了植发机器人很难快速普及的命运。

但头发菌相信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不久后的将来,植发机器人能够实现预期的提取、分离、种植一站式服务。

价格也随着逐渐的普及,而降到大多数人都能承受的起的范围。

到时候,去做个植发就像去买菜一样,轻轻松松就能“买回头发”。

但这毕竟是个未知的时间,不是所有人都等的起的,如果你的脱发情况已经比较严重了,建议还是及时药物治疗,或是考虑植发哦。

好头发的双11包干植发活动还在进行中,想植发的发友们千万不要错过了!

包干植发=检测费 手术费 手术化验 术后理疗包,具体优惠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