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早上洗的头发下午就油了”

“医生,我才20岁,可是头发越来越少,还有救吗?”

脱发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年轻化,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烦恼?脱发到底还有救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脱发”这件事,带你摆脱困扰,拯救发际线。

脱发一般分为瘢痕性脱发与非瘢痕性脱发。瘢痕性脱发主要是由外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导致,相对少见;非瘢痕性脱发主要包括雄激素性脱发、斑秃、休止期脱发、生长期脱发、牵拉性脱发、拔毛癖等。今天中医妹着重为大家科普一下临床上最常见的雄激素性脱发。

什么是雄激素性脱发?

雄激素性脱发又称为脂溢性脱发、早秃等,是一种雄激素依赖的遗传性疾病,是临床最常见的脱发类型。男女均可发生,男性更多见,常发生于20-30岁,表现为从前额两侧开始头发纤细稀疏,逐渐向头顶延伸,额部发际后移,前额变高,发际线呈“M”形,随着脱发进展,额部与头顶部脱发融合成片,严重时仅枕部及两颞残留头发。女性症状一般较轻,多表现为头顶部头发稀疏,前额发际线不后移,呈“圣诞树”样改变。

雄激素性脱发的病因有哪些?

遗传因素

调查显示,雄激素性脱发患者中家族遗传史的占53.3%-63.9%,父系遗传明显高于母系遗传。也就是说,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罹患雄激素性脱发。

雄激素代谢产物DHT

DHT(双氢睾酮)是雄性激素与5a-还原酶作用的产物,号称毛囊杀手,会致使毛囊萎缩、坏死,造成毛发微小化出现脱发。雄激素性脱发的部位大都在前额,头顶及后头枕部上方。这些部位毛囊基因特别不同,对于DHT的抵抗力很差,青春期后的男性产生大量雄性荷尔蒙转换成的DHT对毛囊产生强大的破坏力。毛囊开始萎缩退化而开始掉发,年纪越大,DHT累积越多,脱发越明显。

毛囊改变

头发毛囊的“一生”有很多个不停轮回的生长期→退化期→休止期→生长期,而患者头发的生长+休止期的毛囊量大大减少,进而使得毛囊长期处于“衰老”阶段,使患者发质逐渐变软、变细,直至脱落。

其他因素

生活压力、精神状况、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良的作息习惯等都可导致脱发的发生。

如何判断是否为雄激素性脱发?

拉发试验

简便易行,可粗略判断是否有脱发数量增加的现象。患者5天不洗头,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拉起一束头发,约有五六十根,然后轻轻用力顺毛干向发梢方向滑动,计算拔下的毛发数量,多于6根为阳性,表示有活动性脱发;少于6根为阴性。雄激素性脱发患者通常为阴性。

皮肤镜检查

男性雄激素性脱发皮肤镜下特征:毛发粗细不均、毛干直径的差异>20%,细软毛发增多。女性患者与男性相似,但毛干直径差异不如男性患者大,以毛囊单位中毛发数目减少,即毛发密度减小为主。

组织病理学检查

可见毛囊微小化,终毛/毳毛比例下降,退行期和休止期毛囊比例增加,在毛囊上1/3周围有时可见稀疏淋巴细胞浸润。

其他辅助检查

一般来说,雄激素性脱发的诊断不需要借助于实验室检查,当患者可疑有相关基础疾病或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对于年轻女性,伴月经紊乱、痤疮、多毛症、肥胖者,可进行性激素的检查。此外,维生素D可参与毛发生长周期的调节,甲状腺水平异常可伴发脱发数量增加,必要时建议检查维生素D水平及甲状腺功能。

如何预防雄激素性脱发?

合理饮食

多食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类、蛋类、大豆、牛奶等,有利于毛乳头吸收并且合成角蛋白并促进毛发生成。多食富含维生素B及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橘子、苹果等。适量使用含锌食品,如黑木耳、芝麻以及南瓜子等,锌是生成毛发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限制高脂肪的摄入,少食甜腻及辛辣、油炸食品,以免导致皮脂分泌旺盛从而加重脱发。

适度洗护

洗发频率一般每周2~3次,洗发水温以40℃左右为宜,时间大约5~7分钟,洗发剂尽量选择温和无刺激性的产品,洗发时轻轻按摩头皮,既能清洁头皮,又能促进头皮血液循环,使用护发素避免接触头皮。洗发后,最好自然晾干,如果使用吹风机,温度不宜太高。经常梳头,避免使用过尖、过硬、太密的梳子,头发不宜扎的太紧,减少烫发、染发的频率。

规律生活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放松心情,戒烟酒,适度运动,避免过度节食,避免暴晒。

科室特色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坚持以中医特色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通过辨证论治为患者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采用中药内服外用联合梅花针、微针、温针灸、穴位埋线、激光生发仪、毛发移植等治疗方法来改善雄激素性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