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转凉,秋日的寒风让头发菌瑟瑟发抖,大家可能也会注意到,在我们感到冷的时候,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胳膊上、腿上会起鸡皮疙瘩。

起鸡皮疙瘩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生理现象,人寒冷、恐惧、紧张的时候都有可能出现,但你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会起鸡皮疙瘩呢?

对于一些动物来说,可以通过鸡皮疙瘩来免受寒冷的侵袭,或是通过鸡皮疙瘩来让毛发直立、体型变大,在气势上压制敌方。

但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进化到不需要靠鸡皮疙瘩来取暖或是吓跑敌人,但仍然保留着这个特征,是为了什么呢?

答案或许很多,但最近可能有了一个更新的答案——“起鸡皮疙瘩可能是为了防止脱发”。

有研究发现,它可能有助于刺激毛发生长,甚至帮助治疗秃头。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鸡皮疙瘩和脱发的关系

2020 年 7 月 15 日,哈佛大学许雅捷团队在Cel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ell Types Promoting Goosebumps Form a Niche to Regulate Hair Follicle Stem Cells( 促进鸡皮疙瘩的细胞类型形成调节毛囊干细胞的)的研究成果。

该研究发现,引起鸡皮疙瘩的细胞对于调节毛囊和毛发再生的干细胞也很重要。

在皮肤中,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的立毛肌对于连接交感神经和毛囊干细胞是必不可少的。

鸡皮疙瘩是人体对寒冷刺激的短效应急反应,感受到寒冷时,交感神经在短期内收缩立毛肌并产生鸡皮疙瘩。

而在长期受到寒冷刺激时,交感神经被激活的程度更高,会加快毛囊干细胞活化、促进毛囊再生长出新发。

也就是说,鸡皮疙瘩本来是一种在短期内提供保护或缓解的快速方式;但当持续处于寒冷环境时,就会加快干细胞的激活,长出新的毛发来保暖。

实验显示,交感神经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能够直接影响毛囊干细胞的活性。若缺失去甲肾上腺素,毛囊干细胞就更容易进入休眠状态,这将影响毛发进入生长期。

研究人员开展了小鼠实验来验证以上论点,让一些小鼠生活在5℃的寒冷环境中,它们在2个小时内出现了“鸡皮疙瘩”反应,这说明这些小鼠皮肤毛囊周围的交感神经和竖毛肌有着正常的配合。

随着时间推移,交感神经持续激活,导致毛囊干细胞被更快激活,让头发更快进入到了再生阶段。两周后,相比生活在30℃温暖环境中的小鼠,受到长时间寒冷刺激的小鼠更快地长出了毛发。

▲2周后,受寒冷刺激的小鼠更快长出了毛发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可能导致脱发的某一机制,也就是部分人头皮中的立毛肌可能会丢失,从而导致交感神经调控能力下降,使得毛囊干细胞进入休眠状态,导致脱发发生。

最后,研究人员表示,外部环境对皮肤干细胞的影响,将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这项研究对于饱受脱发困扰的人来说,无疑是带来了新的希望,指引了新的研究方向,对于研究脱发机制、解决脱发,促使头发再生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对于很多人来说,每次看到类似的新闻都会非常兴奋,然后看到对现在自己并没有用,就马上变得非常失望,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猜想,到最终的结论成立,或者临床实践,都需要很漫长的一个过程,但不能马上落于实践并不代表这类研究就是毫无意义的。

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选择现有的治疗方式或药物,坚持治疗,并始终对脱发研究充满信心,也明白需要经历漫长等待。

我们期待的是,最终,有一天人类能不再遭受脱发的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