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脱发、白发等头发问题人群已经突破2.4亿,市场份额高达2000亿元。诸如联合利华、保洁集团等大型财团开始加入这个市场,连同本就扎根于这片市场的多个知名品牌,互相厮杀、群雄逐鹿。众所周知:未来在哪里,资本就去哪里。养发行业这无疑是一个前景巨大的朝阳产业,在这个鱼龙混杂的大市场里,最大型的几个品牌已经摆脱一味揽钱的原始积累,经营走向产业链化。小型投资人与经营者,想涉足这个行业也往往选择加入已成规模的大品牌,毕竟在一个逐渐走向成熟的行业,走野路子的小品牌想要盈利绝非易事。

起点不同,终点与方向自然不同。虽然同在养发行业,同样走产业链拓展,养发行业不同的品牌却走上了不同的拓展路线,这与他们各自品牌的根本基因是分不开的。而笔者正是打算通过这些养发品牌的前世今生,来预测他们的各自的拓展方向。

卖产品起家的:包装概念还卖产品

产业链转型之路坚定艰辛艰苦渺茫

养发行业80年代开始发展,当时开始发际的最有名的某数字品牌以脱发治疗产品起家,由于当时市场空白,且产品却有一定止脱效果,发展很快,一度出现产品卖到日本的大新闻。该品牌名声大震后,引发一大批跟风品牌,风头一时无两。一直到现在,在脱发治疗领域,它依然占据着相当大的优势地位。目前有两个与该品牌同类的品牌也占据一部分市场份额

但这一部分品牌,从互联网崛起开始,市场就逐渐收缩。原因无他,单一产品治疗效果有限,负面口碑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暴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这一批产品起家的品牌开始了艰辛的转型之路,但他们家族经营的粗放模式与产品为生命线的品牌基础,是无法通过外力转变的。因此虽然花费了很大的心血,产业链依旧没有形成,不过是换了个更为漂亮的概念,最终落地还是只能卖产品。市场份额依旧在逐渐缩小。

炒概念起家的:“产业链”成空中楼阁

低价加盟快速圈钱,盟店开的容易倒得快

与有具体产品的某数字品牌不同的是,以炒作中医概念的某堂为代表的一大批养发品牌。这一批品牌在治脱效果上并没有过硬的拳头产品,从创立之初就是概念炒作,什么概念火爆就挂靠什么产品。中医、薰衣草、玫瑰、纯植物、干细胞等等说法玄之又玄,最注重的是盟商开店数字,一味开新店收加盟费圈钱。因此,门店往往会在开业前两年生意较好,之后逐渐走下坡路,很少有门店可以活过五年。在当前行业产业链化的大趋势下,这一批炒作概念的品牌也开始声称自己拥有产业链,但他们号称的植发团队往往是一些草台班子,各地盟店辗转手术,极易出现医疗事故。一旦出现事故,盟商利益受损门店开不下去不说,个人在当地的声誉也会在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洗头服务起家的:变着花样拓展服务

享受型门店疗愈效果是最大问题

在养发领域颇为知名的还有一个分支——诸如丝某之类以洗头店出身的养发品牌。这一类品牌起步于美发、洗头、染发等行业,本身就在有硬疗效标准的增发、止脱领域里有天然的局限性,但在高端客户享受、门店体验的方面做得极为突出。正是由于他们本身在止脱治脱增发生发方面的效果保障差,因此他们的发展方向更多集中在美发、养护等方面,更注重养而不是疗。

这一类门店,逐渐发展成了生美领域的“享受型门店”,崇尚开卡、高消费。在不注重效果而注重奢华享受的客户中有一定的市场,因此我预估,他们未来应该会逐渐放弃脱发、白发转黑之类的效果类项目,专注服务型项目。如果投资者本身有极强的营销能力,大量的资金且并不打算做更为稳定、高消费和客带客性强的脱发、白发类客户,这一类品牌是一个可供考虑的选择。

医疗集团互联网模式起家的:全产业链方向

医美级“钱途”远大,适合发展长线不走短平快

最后一类,是脱胎于医疗集团,尤其是植发、整形类医疗集团的养发品牌。以菩叶某抗衰为代表的养发品牌。因为出身于医美的养发品牌,继承了医美的产品、技术、专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时丰富的市场资源,效果和安全有了极大的保障。而这一类品牌的拓展方向,是全产业链。以菩叶某抗衰为例,它们更加注重客户服务的效果,在脱发和白发的治疗上有保障,同时背后还有12家植发医院兜底,因此全国一百多家门店没有出现过客户反映效果不好上门闹场的情况。这一类医美级别的品牌“钱途”极为远大,但是由于品牌把控较为严格,对盟商的筛选有一套标准,因此如果意向投资人只是手里攥着资金,却没有长线发展的打算,可能加盟的难度会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