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掉头发可以刺激头发生长吗?很多网友都很关注这一话题,也有相关的媒体就此报道过,更宣称这是科学家发现的一种秃发的治疗方式。很不可思议吧?

拔掉头发可以刺激头发生长吗

催生出这些头条新闻的研究牵涉到对老鼠身上毛发再生情形的观察。研究结果显示,毛发的再生情形取决于毛发被移除的程度有多密集。研究者指出,这些毛发似乎有一种在某个门槛值前后运作之「感测与反应」的流程。若拔除毛发,被移除的情形低于这个门槛值,则不会发生任何生物学上的反应来修复并使毛发长回来,而该隻老鼠就维持著秃毛的状态。然而,一旦毛发被拔除的情形过了门槛值,被拔除部位的毛发便会再长出来,且通常会长出比原先更多的毛发。这个效应便是一般所说的群体感应。

群体感应,指的是当一个团体中个别的部份都因某个范围内许多不同的发信器而意识到该团体总个体数的一种生物学上的现象。这意味著它们都能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来对与个体数相关之各种数值变化做出反应。新蚁巢的形成便是一个好例子。工蚁能够知道于何时新巢中的某个特定区块会几乎被住满,因此他们到时便会带著其他蚂蚁前往新巢中的其他区块。

我们人类的头发也是这样吗?大家都去找镊子来拔头发之前,要先知道这个现象是在老鼠而非人类身上发现到的。只是,我们并不知道在人身上是否也会有同样的情形。所以,现在就宣称拔头发能治疗秃头也太让人震惊了,正如每日邮报线说的:这麽做实际上可能害大于益。

这些报导的依据为何?

该研究系由南卡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并在台湾、大陆、及苏格兰的团队协助下完成。

该研究资金来自美国国立关节炎暨肌肉骨骼皮肤病研究所(NIAMS)、台湾国科会(NSC)、以及台北荣总等机构。该研究之研究码已送交南卡大学,这意谓著研究单位之一应已将成果送交专用审查。

该研究全文发表于细胞期刊,获该期刊发为之研究均经研究率域同僚审查合格。虽然媒体报导并非空穴来风,但却隻字未提目前仍在老鼠试验阶段,每日邮报甚至耸动地宣称此研究为秃发救星。

本研究性质为何?

这项研究系为动物研究,利用老鼠为实验主体,探讨毛发再生的生理机制。落发的症状及成因复杂,为男性及女性共通之问题。本研究以老鼠背部的毛发为研究主体,虽与人类毛发多少有共通之处,但两者仍然无法相提并论。在进入人体实验前,研究人员往往利用老鼠做为验证假设的手段。若老鼠实验成果理想,研究团队即会进行人体实验的准备工作,两种实验性质大不相同,我们不应期望过高。

本研究与何种反应相关?

研究团队拔除老鼠背上的毛发,并分析不同皮肤细胞之行为,探讨化学讯号的传递及修复系统在各阶段的反应。研究人员将毛发的拔除分成各种密度,以对照其细胞修复的反应行为。

基本结论为何?

研究人员发现,拔除毛发的确可以刺激生长,长回的毛发数量甚至比原先更多。但拔除的毛发数量有门槛限制,低于此门槛的拔除于触发毛发再生的效应则不甚明显。正常老鼠的毛发密度为45-60根/每平方公厘(好浓密的毛发),比一般毛发茂密的成年人要高出不少。参照植发手术的建议数值,70-120根/每平方公分,高出十倍不止。

研究团队发现,拔除的毛发量需达10根/每平方公厘,才能有用增加毛发生长量,若全数予以拔除,长回数量不变。拔除量为200根/3平方公厘时,长回量为450根。新增的毛发生长于拔除区域或邻近区域。拔除量为200根/5平方公厘时,长回量为1300根。

根据以上观察,研究人员相信毛囊同时具有监测功能,会对掉发现象进行小范围的感测。

每株毛囊提供的感测数据会形成生理资讯迴圈,可以对受损强度予以量化,一旦达到拔除门槛,再生机制随即启动。这种现象一般被称为”群聚反应”。研究人员如何对此现象进行诠释?研究团队没有对研究结果于人体的应用有任何著墨,他们认为他们发现的是一种”皮上组织及器官的再生机制”。

结论

研究显示,老鼠的毛发再生与其毛发移除的密度有关。研究人员发现了在特定拔除毛发数量时的毛囊感测及反应机制。若毛发遭移除,特别是拔除,数量低于此门槛时则发现促使毛发增生之生理反应,秃毛区域不变。惟一旦跨过门槛后,毛发增生现象明显,经常增生比原先更多的毛发。

不过,该研究大的限制是并未进行人体实验,所以我们不晓得人体反应为何,结论非常有可能大为不同。举例来说,患有拔毛症的人在长期的强迫拔除毛发的习惯之下,往往有片状秃发的现象,且该区域毛发通常不会再生。当然,这种现象的成因有心理的压力因素作祟,这仅是一个警惕我们不要轻易把老鼠实验套用在人体上。

若要依每日邮报的说法,将拔除毛发视为秃发疗法,为时尚早,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毕竟这毛发增生的研究只经短期的实验,虽然有趣,但如果是对人…。,相信是发如命的脱发患者,应该没有人愿意尝试吧。